春节假期已过去数周,相信大多数人应该已经逐渐适应了复工后的生活作息,城区也是久违得下了一场雪。虽然已过立春,但是天气还是处于时冷时暖的状态,昼夜温差较大,正值“倒春寒”的时候。由于这样的气候变化,正常人也会常感不适,而慢性病患者则更易发病,如精神病、肺心病、气管炎、胆石症等都有发作或加重的可能。此时,在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变得尤为重要。
一、精神疾病
春季精神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比着其他季节有高出大约20%左右,精神病患者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在不良气候如气温回升,气压忽高忽低,其自身适应能力差,导致体内外失去平衡,加剧了心理机能紊乱,使精神行为会发生相应的异常,促使精神病发病或者是复发。天气转暖,使代谢进入旺盛期,导致体内神经递质的分泌发生变化,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精神活动上的变化,使精神行为发生异常改变,出现精神兴奋、紧张、情绪低落、困乏疲劳、抑郁或沮丧等情绪,促使精神疾病发病或复发。
针对这类疾病,首先要强调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作为精神疾病的治疗的一个主要方法,当季节转换春季来临的时候要根据病情实时的遵医嘱调整药物的剂量,按时按量的服用,不要随意的减量或者停量。同时要注意保持我们心情的愉悦,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加一些适量的康复训练活动,比如增加体育锻炼,增加抵抗疾病或者是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对能够防止精神病复发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异常的人群也可以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治疗康复等等。
二、呼吸系统疾病
研究表明,气候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相关。当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低时,病人对气象要素的变化,抵抗力弱,使得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增加,极易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或恶化。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病等。
预防这类疾病,注意遵循“春捂”的原则,注意防寒、防风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防风御寒,以适应温度骤变;合理调摄饮食,春季的饮食以健脾壮阳为主,在日常膳食中应多吃些鸡、鱼、肉、蛋、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干果等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高糖和温软、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生冷之品,以增加营养;室内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整齐,门窗要常开,使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新鲜,积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是慢阻肺和哮喘等患者,应戒烟或少吸烟,防治疾病发作。
三、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每年3~4月份是心肌梗塞的另一发病高峰期。主要是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时风时雨,常使原有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或恶化。因此,冠心病人在度过严冬之后,切莫忽视春冷。
在日常生活中,躺下、起身、低头、下蹲等动作要尽量缓慢,以免发生体位改变性低血压,或突然出现晕厥、摔倒;平时要注意保暖,并根据自己的体质适度增加体能锻炼,适当锻炼十分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气温较低的季节,人的食欲较差,心脑疾病患者应该注意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和纤维素。洋葱能起到降脂的作用,熟吃或凉拌都可以。此外,也别忘了适当吃些高蛋白低脂食物,如鱼、虾、豆制品。但需要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全者应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要密切留意自己的血压变化。但也不要苛求血压降得过低,高血压病人的降压原则应当是缓慢下降,因为血压突然降得过低可能会引起脑缺血加重,容易导致急性心血管病。日常服用扩张血管药和降压药,应根据自己的病情或在必要时正确服用。一旦出现心血管疾病症状,如胸闷、胸痛等,切勿忽视,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
因此,在多风、冷暖不定的春季,应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要“以变应变”,安排好衣食住行,防止寒气、湿气的侵入;平时也要多进行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上班族可通过调睡眠、饮食时间,早睡早起,减少休闲、应酬时间来调整生活规律,尽早进入身心俱佳的工作状态;少吸烟,少饮酒,忌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自身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更好的预防慢性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