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霞浦 > 民风民俗

        地灵人杰好霞浦(霞浦简史之一)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17-03-02 15:39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数百万年前,霞浦还是个银色的世界,厚厚的冰雪把霞浦盖得严严实实。后来,全球变暖了,冰雪慢慢地融化了。冰块的移动,流水的冲击,坚硬的岩石变形了,成了现在的冰川遗迹。那样的多样、神奇,只能令人惊叹天地造化之神功。

        后来,大地又几经沉降、大海的洗礼,终于形成了如今美丽的霞浦。

        美丽的家土,哺育着勤劳、智慧的人民。据现已发现众多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早在四千多年前,本地就有了人类居住。其中以沙江镇小马黄瓜山贝丘遗址最为典型。

        四千年前的霞浦

        1987年省地文物普查队在沙江镇小马黄瓜山发现大面积贝丘遗址,有柱洞、灶坑,出土陶纺轮、彩陶、印文硬陶、贝壳、石锛、石镞等,还有城郊、盐田、水门、牙城、柏洋、崇儒、溪南、长春等各乡均采集到石器、陶片。这些遗物的发现足以证明四千年左右本县先民的存在。他们应当是最早的“霞浦人”。近年发现的屏风山贝丘遗址,特别是山顶上的石圈阵祭祀遗址反映了当时的霞浦人已进入氏族时代。当时的霞浦人选择靠近溪流、内海便于防止野兽袭击和捕捞采集食物的土丘居住,建起杆栏式房屋,以渔猎为主兼有采集和畜牧。①   他们索取自然又改造自然,使社会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同时也留下许多美妙的传说。

        《福宁府志》(清.李拔篡)说:“尧时有位老妇人,以炼蓝为业,居住在福鼎财山(今太姥山),后来乘九色龙马成了仙,后代的人们为了纪念她将财山命名为“太姥山”。这太姥山原属我县,现在距我县牙城镇后山村不过二十多里。“太姥娘娘”的传说是我县远古存在着母系氏族公社的缩影。

        《福宁府志》有清代郑潭的《洪山六篆字歌》:“洪山高耸插云中,万顷波涛浴日红。传是葛仙修炼处,石屏丹灶晓烟通。六字篆文存古迹,神工鬼斧仙人笔。李斯阳水不复生,点画未许俗人识。亦曾攀跻到层巅,拂拭摩娑几度前。仙人不知何日去,独留墨渖镇千年。”诗中的“洪山”、“仙字”,就是指我县南沙江镇古县村南面的“葛洪山”,山顶上怪石如屏似几,传说崖壁上有“仙字”,可惜今不可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