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我县做好“四转”改革文章 驱动海参产业发展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21-04-22 17:15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四月又到了海参收获季节,养殖户们将一兜兜鲜活的海参捕捞上船 ,陆续运往岸边装箱,运到加工车间,之后经过清洗、晾晒等工序,再进入深加工阶段,可生产出拉缸盐海参、淡干海参和即食海参等海参系列产品,溪南镇七星村渔排养殖示范区到处一派繁忙景象。

          “自从把泡沫浮球改成网箱养殖后,海水干净了,海参也长得好了。今年的海参个头大、肉质厚、品质好、产量大,又是一个丰收年。”养殖户李忠顺一边笑着与记者攀谈,一边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近两年来,针对海参产业发展融资难、链条不健全、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县强化应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五化”发展理念,从创新发展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着手,驱动“霞浦海参”富民产业新发展。2021年全县海参养殖30多万框,预计成品参产量达3万多吨、产值42亿元以上,海参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

          生产工艺由初级向精深转变,加速质提升

          好水养好参,为守护好碧海银滩,坚持生态保护与海洋产业发展并举,全县开展海上综合整治战役,两年多来,共投入26亿元,升级改造渔排20万口、清退贝藻类养殖11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2万吨、泡沫浮球172万个,全面完成了“清海”任务,海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三升一降”,即养殖产量、渔业品质、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养殖度降低。养殖海域的水质提高,给养殖户养好参增添了更大的信心。解决了水域养殖的第一道难关,如何解决海参精加工短板、产品附加值低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第二大难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县致力于海参产业链延伸,努力推动生产工艺由初级向精深加工转变。我县先后到山东烟台、青岛等海产品精深加工发达地区对接引进加工、冷链等方面龙头企业,如引进新加坡林虾集团,设计打造立体化智能水产养殖新模式。积极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扶持培育出鑫锦旺、溢源等一批水产品龙头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与福建农林大学、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即食、保健等海参新产品研发,打造由海参养殖到相关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条,推出全国首个压片工艺“海参片”。目前全县有海参加工企业31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

          服务方式从传统向多元转变,破解融资难

          针对海参产业发展融资难,霞浦银保监组积极介入,会同金融部门通过多方调研,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一项特色涉海信贷担保模式“海参仓单质押贷”,采取合作企业+平台+农户的方式,解决了海参养殖贷款无抵押物的问题,2020年实现海参仓单质押贷4.4亿元。“以前我们不敢养这么大规模的,资金跟不上,现在政府给我们海参养殖户贷款,我们还办了一个海参产品加工厂,我们农民也能当老板”县诚铭食品商行负责人叶力铭说道。

          近年来,为提升海参市场定价能力和收益水平,我县根据“养殖、加工、贸易”等不同环节的需求特点,将信贷支持范围由海参养殖领域延伸到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链条。创新互联网供应金融模式,与武汉众邦银行签订战略合作,优化操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限,为海参产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金融扶持。有了银行的支持,养殖户的底气更足了,手中有的选项也更多了,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也更强了。

          产品品牌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打响金招牌

          打响“霞浦海参”品牌,更要争创名牌。大力开展“一网两微”专题宣传,构建三合一新媒体宣传矩阵,参加北京、厦门渔博会等展销活动,举办“中国·霞浦第二届海洋产业发展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我县海参知名度和影响力。规范海参加工质量标准和市场销售行为,加大海参抽检力度和质量安全执法力度,逐步建立质量溯源体系,实现对海参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实施可追溯和监控的履历制度。2019年我县获得“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称号,“霞浦海参”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成为继“霞浦海带”“霞浦紫菜”之后的又一枚金招牌。

          销售平台由线下向“旅游+”转变,拓宽销售路

          我县海参产业发展“两头在外”是一个大难题。所谓“两头在外”是指我县海参养殖苗种和盐渍海参销售都依赖北方,当地养殖户只承担中间的养殖环节,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且收益提高受限。为打破我县海参长期依赖北方市场的局面,采取“线上、线下”齐发力,创新产销对接机制。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营销大户等营销队伍,建设集海参标准化生产冷(冻)藏、销售于一体的5个海参交易中心,创建全省首个集海参“产供销”于一体的海参产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我县海参企业进军网络商务市场。平台上线运营以来,交易额达1.5亿元。